Page 36 - 雙蓮兒童180期
P. 36
老師文章專欄
(二)三年級國語教學:
進入三年級的區域,我們發現座位的安排開始有些不一樣,開始出現
四人小組的討論。為了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,低年級以兩兩討論為主,到
了中年級之後,才會導入四個人一組的模式。日本小學的國語課本一冊約
10~12課,一半為文學賞析,一半為國語基本能力。本堂課正進行的為
國語基本能力中的地點副詞:這裡、那裡、哪裡的用法。小組正在討論課
本練習題中的對話,要加入哪個副詞才合理。這個時候教室中還有另外一
個老師協助孩子。如果班上有一些學習遲緩的孩子,但還不至於進特教班
的話,就會配給一個老師入班協助。這個支援老師對學習共同體相當有概
念,並沒有在旁邊一直教他,反而不斷鼓勵他和小組的同學對話。如果孩
子有疑問總是和老師對話,那就無形的被排除在群體之外了。未來他就要
不斷地倚靠老師,而非同儕,這對學習長遠的考量,無疑是負面的。
老師帶領討論之後,要學生回到小組座位,想想看是否可以用這些地
點副詞編一則故事。我觀察的這組的一個孩子一開始好像沒有參於討論及
發表,但經過兩三分鐘之後,他突然間比手畫腳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,
讓在旁邊觀察的我嚇了一跳。因此,給孩子思考的時間是非常必要的。
(三)四年級國語教學:
四年級閱讀的課文題目是「世界最美的村落–我的家鄉」。日本國語
課本所收錄的課文是不改寫的,所以8~12頁是相當習以為常的。老師為
了方便學生討論,常常將課文縮小印在一張A3的紙上。學生會依據老師要
討論的題目在這張課文單上劃線,找出問題中可能的線索來。一篇文章相
當的長,因此得花上6~7堂課的時間來理解文章的內容。老師先複習上次
所討論的問題,接著開始進入今天的討論問題。首先老師請學生拿出筆記
本來。在學習共同體的學校相當重視學生記筆記,學生會抄下今天的討論
的課題,並寫下他的思考歷程、感想、結論等等,形式相當多元,不同的
科目及不同老師的習慣用法所呈現出的筆記也有所不同。因為課文很長,
授課節數有限,老師通常不會特別去
做語詞解釋。我們發現每個學
生桌上都有字典,因此學生
若養成查字典的習慣,對他
來說就是最大的
Jump(伸展跳
躍學習)。
35